當書櫃爆炸的時候,我們將書昇華
我既愛看書,又愛買書。閱讀的速度總是跟不上買書的速度,總是不小心就會書櫃塞到爆炸。實行「斷捨離」的過程,最艱難的部份總是與書有關。這輩子大概與書糾纏,難分難解。書櫃理當也要定期新陳代謝,舊的若不去,新的才能進得來;我們需要的是知識,書只是一種「載具」,無需戀戀不捨。道理簡單,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。
後來我採用了一個方法:把書掃瞄成PDF格式。
使用效益:
-
節省實體的儲存空間
-
書只會越買越多
-
舊書捨不得「送走」,新書進不來
-
早期買的書己絕版,再版困難,常塞在箱內或角落
-
-
減少曬書的時間
-
台灣潮溼,紙本印刷品易生黴斑、長灰塵
-
紙質某些會酸化、脆化、氧化
-
-
獲得 「跨時空」翻書的能力
-
將書的PDF檔存放雲端硬碟,只要能連網就能翻查
-
用「蒐索」功能,就能找到要的書(個人雲端圖書館?)
-
-
用手機、iPAD、電腦可以跨載具,截圖即可做分享。
操作方法,掃瞄書,速度要快,取決在2個條件:1、拆書?2、掃瞄器。
1、書本拆不拆?
書拆開,就能用自動送紙器作業,速度自然會比親手一頁一頁翻開掃瞄來得快;但書一拆,就散了,就會變成一頁一頁的紙,對愛書人有較大的心理障礙。
2、掃瞄器。
用通用的影印機(有掃瞄功能的),可以掃瞄的範圍較大,可以跨頁,一頁一頁翻掃。影印機的參數可以設定掃瞄解析度、色彩(黑白、灰階、全彩)、尺寸(通常最大可到A3),人工作業較多,速度較慢。
用專用的掃瞄器,大致分成直立式(LINK)和滾輪式的。
直立式的,原理是用高功能相機一頁一頁拍起來,再靠軟體修正歪斜,適用在原文書或美術用書(因為此類書稀有,內容排版都美,通常也貴,拆了可惜)。
滾輪式,自動進紙器的功能強大,掃瞄書的速度很快,250頁的書,在灰階模式,大約6分鐘左右可以完成。但書一定要裁開,尺寸有限制(最大寬度是A4直立)。
缺點是,沒有辦法掃瞄開頁的內容。(所以圖書館借來的書,要用直立式的。)
我個人有經過2個階段,與使用的設備和個人心態轉變的關聯比較大。
階段1:請影印店代裁
挑一些很久沒翻,在讀冊也賣不掉的書(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),送到影印店,請影印店幫我切裁,大學附近的影印店常在印講義,通常比較會有裁紙機,一本大約15~30元的工費(視店家而定)。店家如果不忙,3、5本左右,可以現場等,5~10分鐘內可以完成,如果本數較多,可以約定時間,再去取件。
把裁好的書,拿回去用辦公室的影印機(有自動送紙器),設定好參數,就可以掃瞄完成了。
比較常遇到麻煩,影印店老闆裁刀下的保守,書頁邊界沒有切淨,造成自動送紙器卡紙。(可以請店家切深一點,或是取回時,再多檢查一下,有沒有頁頁分離。)
這個階段,因為不熟悉流程,也捨不得裁書,所以少量測試,是用這個方法:影印店的裁切+公司的影印機。大約進行了快50本左右的數位化之後,對於裁書的心理障礙降低很多,也大概能拿捏準自己在那些書類上要進行數位化(建立評估方法),就決定進入階段2。
階段2:購買專用的工具:油壓式裁刀+滾輪式掃瞄器。
我用的是這個組合:富士通 ScanSnap iX1500 文件掃描器+內田180AT-P半自動裁紙機。(LINK)
這個階段,我釐清了我自己的主要需求,需要快速掃瞄內容,以及騰出空間,所以我用這個方式作業。從此在家就可以操作,不用再搬書。因為這樣的結果,在買書這件事上,變得更沒包袱(這樣是好事嗎??)。
另外一個很大的獲得是,逛二手書店時,對書有不同的評估角度:這本買回去保留紙本,看完送人、這本回去就掃瞄,將來查資料要用、這本和XX主題有關,回去先翻,做標記,後掃瞄。還有一些早期的作業筆記、讀書筆記,也陸續在清空紙本,轉換成PDF檔或JPG檔當中。總之,對於我來說,雖然這個組合費用不低,但對我在作業上的幫助很大,使用至今覺得很滿意。
副作用是,家裡也沒騰出更多空間來,因為新書還是一直來呀。
延伸閱讀:自炊神器實操示範(縮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