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9|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

若想超越死亡,最重要的是好好思考關於死亡這件事。」

大津秀一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,日本茨城縣人,1976年生。這本書2011年在日本出版時,他大約是35歲。
職業的緣故,加上他有很大的閱讀量,我在書中讀到他對「生死」的見解深刻,特別是對於「死亡」的各種面向。

我把我在這本書裡讀到的內容總結成三個重點:1、如何看待死亡;2、如何談論死亡;3、死亡帶來的意義是什麼?

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收穫是借大津醫師的眼光,在安寧醫療的現場,帶我更貼近看到人類臨終前的樣子,與各種不同的角色的觀點。(當事人、家屬、醫護、宗教..等等。)

這幾年下來,我自己對於「死亡」這個議題的書,累積閱讀出一張書單,對於人們看待死亡的方式,有一些輪廓的概念。我會對「死亡」感到興趣,是因為我想知道如何活好這一生。

生老病死是生命中必有的內容,但人們不知從何開始變得畏懼談論死亡。

在這本書裡,我看到了人類死亡的態度的轉變:馴服的死亡、我的死亡、你的死亡、禁忌的死亡。

原來人類對死亡的態度在不同的時期是很不一樣的,關鍵的變化在於醫療與科技的進步,使得人的壽命延長,物質生活也變得更有裕餘,死亡就像個不速之客中斷了原本幸福生活;而在中世紀,人們生活清苦,天災人禍,朝不保夕,很多時候受傷或生病,只能在家中等死,於是面對死亡反而是家常便飯。

而現在人往往生病就住院醫療,人們反而與死亡的接觸變少了。而當死亡又成為了文化禁忌,少有談論,於是人們真正面死亡的時候,就更加手足無措。

分享幾條我抄錄的筆記:
▋如果生命只剩一天,你將如何看待?
▋當死亡逼近時,人會變得無法走動,失去自理能力。一旦認清這個事實,就會懂得必須趁還能走動的時候,積極接受各種挑戰。
▋在死亡面前,人人都是毫無經驗的新手。
▋我深深覺得所謂的幸福,其實取決於「個人的心態」。
▋Not doing, but being.

最後由北野武說的一句話做結束:「不教導死亡,所以不懂生命的意義。」

本書中提及,而我有興趣延伸閱讀的書單:
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,大津秀一
緩和照護手冊
臨終者的話,鈴木秀子
生與死的教育,Alfons Deeken
因離婚而變壞的孩子們,

論死亡與臨終, Dr. Elisabeth Kübler-Ross
西方的死亡態度:從中世紀至今,Philippe Aries
終末期醫療,大井玄
夜與霧,Viktor Emil Frankl
如何面對死亡,Alfons Deeken
凝視死亡之心,岸本英夫
生之欲,黑澤明